中国香港建筑业付款规则重大变革:承包商须知的 5 大要点
从快速裁决机制到废除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,香港正着力保障建筑业现金流稳定,但承包商也面临诸多潜在风险。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(CISOP,香港法例第 652 章)的颁布,为香港雇主、承包商、分包商及供应商带来了颠覆性变化。
Anel Idriz, MCIOB

中国香港天际线(图片来源:Chi Lok TSANG/Unsplash)
从快速裁决机制到废除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,香港正着力保障建筑业现金流稳定,但承包商也面临诸多潜在风险。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(CISOP,香港法例第 652 章)的颁布,为香港雇主、承包商、分包商及供应商带来了颠覆性变化。
该条例将于 2025 年 8 月 28 日生效,针对各类建筑相关合同设立了强制性付款规则及争议解决条款。其核心目标是优化现金流周转、减少付款纠纷,并确保建筑供应链各环节付款及时到位。对承包商而言,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既提供了新的权益保障,也设定了具有财务及运营影响的义务要求。以下为该条例对承包商的 5 大核心影响,以及应对变革的 5 项实操建议。
1. 付款时限严格执行
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明确规定了付款申请与回应的严格时限。承包商需提交进度款付款申请,申请文件需内容明确、细节完整且以书面形式呈现。付款申请送达后:
• 付款方需在 30 个日历日或合同约定的付款回应期限内作出回应,以较短者为准。
• 若付款方未作出回应,将被视为对申请存在争议,但在后续裁决程序中不得提出抵销主张。
对承包商而言,这意味着:
• 收款提速:进度款支付不会再出现无限期拖延的情况。
• 时限收紧:未按时提交付款申请或回应,可能导致自身付款权益受损。
实操建议:建立健全付款时限跟踪体系,制定标准化付款申请模板,明确列明申报金额、对应工程内容及计算依据。加强团队培训,确保申请文件合规且及时提交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 裁决机制快速解决争议
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引入裁决制度作为付款争议的快速解决途径。若付款申请遭拒,承包商可在争议发生后 28 天内发出《裁决通知》,启动争议升级程序。指定裁决机构需在《裁决通知》送达后 7 个工作日内委任裁决员,裁决员需在委任后 55 个工作日内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。
对承包商而言,这意味着:
• 收款高效:相较于仲裁或诉讼,可更快速追回未付款项。
• 成本可控:裁决程序的费用及耗时均低于传统争议解决方式。
实操建议:妥善保管项目全套记录,包括合同文件、付款申请、付款回应及往来函件。完整的证据链可增强裁决程序中的主张力度,需准备好在裁决员委任后 1 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裁决文件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失效
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禁止设置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,确保分包商无论承包商是否已从雇主处收到款项,均可按时获得付款。该条款旨在保护分包商免受上游付款延迟导致的现金流困境影响。
对承包商而言,这意味着:
• 责任强化:即使未收到雇主付款,仍需按时向分包商支付款项。
• 现金流压力增大:需确保具备充足营运资金以履行付款义务。
实操建议:审查现有合同并删除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,此类条款已不再具备法律效力。建立财务缓冲机制,应对上游付款延迟时的分包商付款需求。可与雇主协商重新拟定付款条款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 分包商可因未付款暂停或放缓施工
若承包商未按裁决结果按期付款,分包商可依据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行使暂停施工或放缓施工进度的权利,且该行为不被视为违约。此举可能导致项目严重延误,影响整体工期计划。分包商行使该权利需满足:
• 至少在暂停或放缓施工前 5 个工作日,发出书面《意向通知》。
• 将该意向告知雇主或项目业主。
对承包商而言,这意味着:
• 项目中断风险:未付款可能导致分包商停工或缓工,引发工期延误及成本超支。
• 声誉受损:可能破坏与分包商及项目业主的合作关系。
实操建议:严格遵守裁决结果及付款时限,避免争议升级至分包商行使停工权利的程度。主动与分包商沟通,及早解决付款相关疑虑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 工期延误索赔需精准合规
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规定,付款争议可包含变更费用、延误相关费用等额外付款主张,但需遵循合同约定的索赔处理程序。需注意的是,针对私人合同,除非双方已就工期延长(EOT)达成一致,否则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将与工期相关的争议(如工期延长申请)排除在裁决范围之外。
对承包商而言,这意味着:
• 程序合规要求严格:工期延误相关索赔需同时符合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及合同约定的索赔处理程序。
• 证据需确凿:无实质依据或逾期提交的索赔,在裁决中可能被驳回。
实操建议:详细记录工期延误情况,包括延误通知、更新后的施工计划及费用计算明细。确保延误索赔在合同约定时限内提交,并符合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的相关要求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承包商抢占先机的实操步骤
鉴于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赋予了新的权利与责任,承包商需主动采取措施合规履约,规避潜在风险:
1. 团队培训:组织项目经理、合同管理员及财务人员学习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要求,重点掌握付款申请及裁决程序的时限规定。
2. 合同更新:确保合同文本符合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要求,删除 “付款即付” 条款,明确付款申请与回应的时限标准。
3. 强化现金流管理:建立财务储备以应对下游付款需求,即便面临上游付款延迟。可考虑发票贴现等融资方式,维持资金流动性。
4. 规范记录管理:妥善保管完整、有序的合同文件、进度款凭证、往来函件及变更记录。这些资料是解决争议、强化索赔主张的关键依据。
5. 专业咨询:聘请法律顾问或索赔顾问协助处理复杂争议、准备裁决文件,确保全面合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总结
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重塑了香港建筑业的付款机制与争议解决模式。该条例虽提供了收款提速、争议解决简化等保障,但也设定了严格的合规要求及财务压力。承包商通过深入理解《建筑业付款保障条例》条款并践行最佳实践,可有效保障现金流稳定、维护与分包商的良好合作关系,避免项目中断。合规不仅是履行法律义务,更是在行业变革中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企业核心举措。
(作者简介:阿内尔・伊德里兹(Anel Idriz,MCIOB)是 Alternative Logic 公司创始人,在项目规划、工期延误分析、争议解决及索赔咨询领域具备丰富的专业顾问经验)
文章来源:CIOB旗下国际专业期刊《全球建筑回顾》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

